首页期刊介绍通知公告编 委 会投稿须知电子期刊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在线留言
 
2007年2月汕头赤潮事件水文气象及海水理化因子影响分析
作者:赵雪1  杨凡2  郭娜3  李希茜1  宋萍萍1 
单位:1. 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 广东广州 510300;
2. 国家海洋局珠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广东珠海 519015;
3. 国家海洋局汕尾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广东汕尾 516611
关键词:赤潮 球形棕囊藻 水文气象环境场 海水理化因子 
分类号:X55
出版年·卷·期(页码):2009·26·第一期(43-51)
摘要:
2007年2月2日~3月5日期间,广东省汕头附近港湾及南澳岛附近海湾发生了"球形棕囊藻"赤潮事件。由于持续时间较长,导致附近养殖场大量扇贝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万元以上。这次赤潮事件主要表现有3个特点:(1)藻类密度不大,表层海水中只有零星破碎的胶囊体,底层海水中胶囊体密度约3~5个/升;(2)影响范围较大,从刚开始在汕头妈屿和莱芜湾发现,到广澳前江、南澳岛四周、牛田洋、海门、濠江等沿岸海域都出现藻类碎片;(3)持续时间长,从2月2日监测人员发现有赤潮藻类胶囊体,一直持续到3月5日才基本消亡。本文主要从海洋水文气象环境场及海水理化因子方面对这次赤潮事件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 苏纪兰.中国的赤潮研究[J].中同科学院院刊,2001,16(5):339-342.
[2] 钱宏林,梁松,齐雨藻.广东沿海赤潮的特点及成因研究[J].生态科学,2000,19(3):8-16.
[3] 张俊峰,俞建良,庞海龙,等.利用水文气象要素因子的变化趋势预测南海区赤潮的发生[J] 海洋预报,2006,23(1):9-19.
[4] 吴迪生,黎广媚,赵雪.1997~1998年广东赤潮发生与海洋水文气象的关系[J].广东气象,2005.27(2):14-15.
[5] 王咏亮,翟自强,缪国芳,蔡怡.500hPa环流形势对东海春季赤潮的影响[J].海洋预报,2005,22(S1):62-69.
[6] 龚强,汪宏宇,付丹丹.影响赤潮的气象因素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2004,30(5):33-36.
[7] 邓素清,汤燕冰.浙江海区赤潮发生前期气象因子的统计分析[J].科技通报,2005,(4):16-21.
[8] Riegman R,Boekel W V.The ecophysiology of Phaeocystis globosa:a review[J].J Sea Res,1996,35(4):235-242.
[9] 沈萍萍.有害赤潮藻--球形棕囊藻的分类生理特性及产硫研究[D].暨南大学,2001.
[10] 黄小平,黄良民.等.近海赤潮发生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J].海洋环境科学.2002,21(4):63-69.
[11] 周凡.赤潮的成因、危害及治理[J].生物学教学,2004,29(1):1-2.
[12] 晏荣军,尹平河.应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盐度对棕囊藻生长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06,25(1):45-48.
服务与反馈:
文章下载】【发表评论】【查看评论】【加入收藏
 
 海洋预报编辑部 地址:北京海淀大慧寺路8号
电话:010-62105776
投稿网址:http://www.hyyb.org.cn
邮箱:bjb@nmefc.cn